约公元前四世纪,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国际陆路交通线“西南丝路”开通,中印贸易便已开始,德宏即为西南丝路的必经之地。
漢代、魏晉南北朝
编辑
今州境古为西南夷哀牢国地。西汉元封二年(前109年),汉武帝开西南夷,出兵攻打哀牢,哀牢辖地缩減,德宏仍为哀牢地。东汉永平十二年(69年)哀牢王内附,汉朝遂于哀牢地置永昌郡,并置哀牢县于今盈江县境。建安十九年(214年),刘备平蜀,于南中诸郡设庲降都督。西晋分益州置宁州,永昌郡属之。东晋咸康八年(342年)省宁州,罢永昌郡。南朝齐复置永昌郡,隋朝再罢。
唐代
编辑
唐朝年间,南诏建国,今州境分属永昌节度和丽水节度,于今芒市置茫施城,又于今盈江县东北置押西城,皆属永昌节度。大理国时,州境分属永昌府和腾冲府,押西城改称干额。
元代
编辑
元初置南甸路(治今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)。至元十三年(1276年)置茫施路(治今芒市)、镇西路(治今盈江县旧城镇)、平缅路(治今陇川县)、麓川路(治今瑞丽市),皆属金齿等处宣抚司,后改大理金齿宣慰司。至元二十六年(1289年)改南甸路为南甸军民府。
明代
编辑
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改南甸军民府为南甸府;改茫施路为芒施府。洪武十七年(1384年)废麓川路、平缅路,改置麓川平缅宣慰司(治今瑞丽市)。永乐元年(1403年)析麓川平缅司置干崖长官司(治今盈江县新城乡)。永乐十二年(1414年)改南甸府为南甸州。正统六年(1441年)废麓川平缅宣慰司。正统八年(1443年)升南甸州为南甸宣抚司。正统九年(1444年)改芒施府置芒市长官司,属金齿军民指挥司;升干崖长官司为干崖宣抚司;于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故地置陇川宣慰司(治今陇川县)。正统十一年(1446年)改陇川宣慰司为陇川宣抚司(治今陇川县陇把镇)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析干崖宣抚司置盏达副宣抚司(治今盈江县莲花山乡)。万历十二年(1584年)置宣抚同知安于麓川。曾是麓川王国的中心(曼尼普尔人口中的蓬王国),阿薩姆邦的阿豪姆人也來自這里。
清代
编辑
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析陇川宣抚司置勐卯安抚司(治今瑞丽市),属腾越厅。清代又分芒市长官司置芒市安抚司、遮放副宣抚司(治今芒市遮放镇)、勐板土千总(治今芒市南),属永昌府;分陇川宣抚司置户撒长官司(今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)、腊撒长官司(今陇川县北腊撒),属腾越厅。
中華民國
编辑
民国元年(1912年)合芒市安抚司和勐板土千总为芒板弹压委员;改干崖宣抚司为干崖弹压委员;改盏达副宣抚司为盏达弹压委员;改陇川宣抚司为陇川弹压委员;合勐卯安抚司、遮放副宣抚司设勐卯弹压委员;合芒市安抚司、勐板土千总设芒板弹压委员;将南甸宣抚司并入腾冲县。民国四年(1915年)遮放划入芒板弹压委员改芒遮板行政区。1916年改勐卯、陇川、盏达弹压委员为勐卯行政区、陇川行政区、盏达行政区。1917年合勐卯行政区与腊撒土司置勐撒行政区,夏秋驻腊撒,冬春驻勐卯;合干崖和户撒置干户行政区。1929年置第一殖边督办公署,各行政区属之。1932年设畹町镇,隶潞西行政区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改勐撒行政区置瑞丽设治局;改芒遮板行政区为潞西设治局;改陇川行政区置陇川设治局;改腾冲县原南甸宣抚司置梁河设治局(治今梁河县大厂乡);以原干崖弹压委员地置盈江设治局;以原盏达弹压委员地置莲山设治局,皆属第一殖边督办区。1938年撤销第一殖边督办公署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各设治局属云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。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改属第十二区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
编辑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1949年各设治局改为设治区,属保山专区;梁河设治区迁治遮岛镇。1952年改潞西设治区置潞西县;改瑞丽设治区置瑞丽县;改莲山设治区置盈江县(治今旧城镇);改陇川设治区为陇川县(治今城子镇);改梁河设治区置梁河县傣族景颇族自治区;同年12月,畹町镇升为县级镇。1953年7月24日置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,驻潞西县(同时梁河县自治区改置梁河县),辖潞西、盈江、莲山、陇川、瑞丽、梁河六县和畹町镇,1956年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,将保山专区并入德宏州。1958年撤销莲山县并入盈江县,县治迁今址平原镇。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。1969年将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,1973年又析出复置。1985年1月,撤销畹町镇,改设畹町市。1992年6月,撤销瑞丽县,改置瑞丽市。1996年12月,撤销潞西县,改置潞西市。1998年4月,陇川县驻地迁至章凤镇。1999年1月,撤销畹町市,并入瑞丽市,设立畹町经济开发区。2010年7月,潞西市更名为芒市。